2018-05-18 03.54.55 1 (1).jpg

書評。告白

 

 

推薦內容有無雷: 有雷

 

作者: 湊佳苗

譯者: 丁世佳

出版社: 時報文化

所看版本: 初版十五刷 (2010.10.8)

 

「告白」是在當初推出電影後,我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。因為自己是一個蠻憑感覺行事的人,那時電影剛推出、各家報導時,我沒有特別要去追的意思,不過從電視上得知大家對電影的推崇、電影是由小說改編,便在心裡默默記下:「之後要看小說,然後再看電影!」

殊不知經過多年(六年多!),在去年的五月左右,我看了「告白」,而且是先看電影的告白。那時是在大學的圖書館視聽教室,為了打發課間空堂找片子時遇到,好像命中註定一樣,就借了視聽教室的設備下看了。

看完電影後呆愣著數秒,心裡想著:「哇賽!」。電影中劇情層層疊疊,卻都安排的非常合理、巧妙,隨著劇情發展,途中不時出現令人驚呼的轉折點,尤其人性的真實感…真實的令人不捨眨眼啊! 十分值得推薦的一部電影---告白。

終於,在看過電影後的一年,再次「碰巧」的在圖書館遇到告白的原著小說,像是命中註定那樣巧,便開啟了這次的閱讀紀錄。

以下有雷,小心閱讀> <

 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下有雷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初看到書的封面,是白色基調下的一組課桌椅,配上簡單的「告白」兩字,讓人不禁懷疑這會是當初那部電影的原著小說嗎? 單看封面,如果說這本書是純愛小說,描述青春期對於愛情的青澀體驗,我還比較會相信。

 

翻過目錄的部分,大概便能知道封面白色基調的含意了,目錄裡頭顯示此書有六章節,由第一章到第六章分別是: 神職者、殉教者、慈愛者、求道者、信奉者、傳道者,彷彿是在告示著一個信仰的誕生,封面的白色基調大致上也是給人一種神聖、真理的感覺,像是人死後一片虛無的白,抑或是神所在的地方的白。

 

這本書,非常的白話、易讀,各個章節是各個角色的「告白」,各自說出自己真正的內心想法與感受,告白場景從最一開始的教室裡頭,接著的信件、日記,然後是像坐在對面桌椅上面對面般的內心告白,最後則是終焉的開學典禮上。整本書讀起來像是裡頭的人說話的直接紀錄,簡單而直接,也因此讀到的情感十分強烈!

 

雖然告白是推理小說(得到第29屆推理新人獎),但是小說中給予閱讀者推敲與共同思考的空間並不大,並非先給予事件發生過程、隨故事進展發現線索,讓大家一起追尋兇手…反而就是如書名的「告白」,從各個人物視角來解釋懸疑事件的始末,然而這樣一本對話紀錄式的小說,真實感爆表啊! 宛若身處在書中情節那樣。

 

 

~~~~~~~~~~~簡單複習故事內容~~~~~~~~~~~

(省略掉部分情節)

神職者

以悠子老師告白的方式。

整本書、整齣事件的開端是悠子老師的女兒---愛美之死。在放春假之際,悠子老師在辭職前於班上發表了一段驚人的告白,說的是單親身分下的顧慮、少年法的疑慮、愛美的父親是愛滋患者,然後帶出愛美的死並不是如報導的意外落水溺死,而是本班同學的殺害。

殺害愛美的同學有兩位,悠子老師姑且代稱之AB。悠子老師敘述著兩位同學入學以來的狀況與發生事件。雖然老師沒講出AB是誰,但是班上大家都知道是誰,A是修哉,B是小直。

悠子老師也說出她在兩人的牛奶中加入愛滋血液的事情。

 

殉教者

由班上的美月同學寫給悠子老師的信件模式,敘述起春假結束後、新學期開始後,班級上所產生的變化。

對於上學期末悠子老師的告白,小直沒有再出現在學校裡,而修哉還是繼續來上學。同時,改由一位年輕教師---維特,來替補悠子老師辭職後的導師空缺,維特盡力的想成為一位熱血教師,但似乎只模仿了皮毛。

對於持續到校的修哉,班上開始了一連串的霸凌行為,進一步還出現蒐集制裁點數的活動,每週點數最低的人就會被視為殺人犯的同夥,一起接受制裁。因為制裁活動與有人告密的關係,美月受到波及,反倒讓美月與修哉間架起一道橋樑。

修哉得知驗血結果,證明自己並沒有感染到。

小直沒有修哉那麼聰明,深信自己感染到了。在心理壓力與熱血教師維特,雙重壓力影響下,最終殺了自己的母親。為了要被警察抓起來。

 

慈愛者

小直二姊的視角,閱讀著母親的日記。

日記內容在旁人看來是對於小直的寵溺,面對自己兒子所犯的錯誤,以父母的保護天性不斷進行各種解釋,相信自己的兒子是最乖的,都是別人帶壞他的。

日記中隨著日期的演進,小直的變化與維特老師的來訪,加上小直母親因為擔憂而做出的各種應對處理,把小直與母親慢慢推向臨界,像是痘痘即將擠出的那瞬間,最終爆出的是不堪以及鮮血。

小直殺了自己的母親。

 

求道者

小直內心的告白。

因為太過高估自己,卻又不願接受自己的界限所在,使得自己的校園生活非常不開心。碰上突然表明要當好朋友的修哉,小直因而盡心盡力在討好他,甚至是被利用來殺人也樂在其中。

直至最後,修哉嘲諷的坦白了對於小直的利用,因為不服輸與驕傲的心理,小直將愛美丟入游泳池中。真正殺死愛美的不是修哉,是小直。

 

信奉者

修哉在自己架構的線上網站,公告了自己的遺書。

為了夢想離開家庭的母親,對修哉的影響很大。覺得自己對於母親是一個絆腳石,卻又難以捨棄自認為與母親的連結,便開始設想「做大事」,以吸引母親的目光。可惜的是做的每件大事,皆不如原先預想的引起轟動、吸引大眾注意,先是全國中學生科展,被露娜希事件佔據調媒體版面;愛美之死,因為小直的「多管閒事」而演變成溺水意外事件上了媒體。

於是修哉決定,用自製炸彈製造一場集體謀殺,在他的頒獎典禮上,帶著學校師生一起走上媒體頭版。

不過在引爆信號送出後,修哉、學校師生與禮堂,並沒有被炸毀。

 

傳道者

悠子老師打給修哉的電話,打給修哉用來作為發送引爆訊號的手機上。

悠子老師說了,一連串事件其實都是她在後頭推了一把,包括給維特老師的種種建議、關注修哉的網站以應對(拆解炸彈、為修哉殺了美月同學報警)

最後悠子老師說了,她將修哉殺死美月同學、愛美的案子,與修哉在自己的網站上發布的遺書,一併帶到修哉母親所在的研究室,給了修哉母親看

修哉母親回應了甚麼不得而知,但是悠子老師最後將炸彈重新設置在修哉母親所在的研究室。悠子老師認為對於渡邊修哉這樣的同學,需要的懲罰不是法律能給予的。最後悠子老師給的告白是:

『製作炸彈的、按下引爆鈕的,都是你。

『諾,渡邊同學。你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復仇,也是你重新做人的第一步嗎?』

 

~~~~~~~~~~~複習結束~~~~~~~~~~~

 

 

相較一般推理小說,告白的作者像是在傳達一個控訴,對於日本「少年法」的控訴。悠子老師對於少年法的不信任、修哉與美月對少年法保護的濫用,基本上都圍繞自少年法的規範,所以悠子老師決定自己來制裁殺人兇手。

 

面對這類型的議題,其實很難定論誰對誰錯,因為牽涉到許多面向上的綜合經驗,例如價值觀、個體差異、人生經驗值高低…等。因此作者便藉由這樣一本小說,再次將充滿討論空間的少年法推上檯面,少年法對於部分知法、利用法的少年們,還有必要給予「因身心尚未健全」的輕刑嗎?

IMG20180518160155.jpg

告白中的六個章節,分別以宗教中不同角色來代稱,而每個章節又以故事某位角色擔當主敘事視角:

神職者- 悠子老師

殉教者- 美月同學

慈愛者- 小直的母親

求道者- 小直同學

信奉者- 修哉同學

傳道者- 悠子老師

直到故事結束後,回頭來看作者的安排,才比較能略知如此命節的意義。擔任老師的職責不僅止於傳授知識,在朝夕的相處、具權威的既定印象下,對於學生的人格養成也有一定的影響力。

 

 

在此作者將這比喻成傳道,傳授一種信仰。悠子老師不願服從於法律的制裁,決定自己給予制裁,而且這個想法如同宗教般傳播了出去,在二年二班裡頭扎了根,在悠子老師辭職後代她制裁著修哉。

 

美月同學,最後死在修哉手中。她的「殺人者應該給被害者家屬自行處理」的想法,與悠子老師的觀念相近。死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班級的制裁風波上,儼然就是制裁宗教的殉教者啊!

 

小直的母親是慈愛者,認為已不再是往日的小直,需要由自己親手解決,解決後自己也會接著自殺,也是不符法律制裁的做法。小直,深陷在想接受懲罰,卻又不敢坦然直接面對的狀況中,因而想到在商品上沾上血液,希望藉此被抓走,然而並沒有如所想的成功,甚至在與媽媽坦白後,誤殺了她。小直追求正道的懲罰,一直到最後卻都是受到非正規的折磨與制裁(母親被自己殺害),反面來看是另類的悠子老師的信仰的實現,可說是一位求道之路充滿諷刺的求道者。

 

信奉者與傳道者,要從最終的結果來看。悠子老師為了復仇,將修哉的炸彈轉設他處,導致了修哉母親的死亡(雖然沒有直說,但是推測是這樣),對於修哉而言這樣大概是最有效的復仇了…。傳道者,看到悠子老師對於信仰的實際作為。信奉者,修哉對於這樣的作為卻只能單方面接受,我們不得不承認十分有效。

 

如此一個循環,宗教的周期已完成,就像是小苗長大、開花、結籽,便能等待時機繼續散播出去,尤其是在二年二班同學的心中。

 

但是這種結果是好的嗎?

 

p.s.很喜歡這個譯者的翻譯!!

arrow
arrow

    puddinghi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